权力临驾于法律之上是中国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为此,加大政策支持,鼓励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先行先试,特别在农村信用体系、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区域信用体系建设方面进行突破创新,是《纲要》的一个特色和亮点银行危机又称金融恐慌或信用危机,是指企业或金融机构的违约行为导致严重的信用支付困难。
就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而言,中国已走过房地产泡沫快速膨胀的前半程。相比较,居民、中央与省级政府部门是低杠杆部门。实际上1997-2006年间中央政府采取了可称为"围魏救赵"的"股票市场功能财政化"政策(详见潘英丽、胡永泰、杰弗里·萨克斯、钱军辉主编:《十字路口的金融体系:国际经验与中国选择》一书)。这类政府补贴性贷款被人们称为"饺子贷款"、"工资贷款"、"安定团结贷款"。因此,可供选择的战略举措是大力发展政府债券市场,通过政府加杠杆来撬动新兴产业发展,为居民储蓄创造稳健的长期投资渠道。
从中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资产负债结构看,目前传统企业和商业银行是高杠杆风险集聚部门。另一方面政府借助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本土股票市场拓宽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股权融资渠道,为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与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扩张,从而为下一轮经济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基本上没有蹭票的,就是大学里的学生演出也有相当严格的买低价票和获取赠票的规则,人人凭票入场。
然而我看到的各类演出卖座都很好--未必是指票房收入特别高,而是指上座率高,包括比较商业和比较小众的。最关键的是上座率大多能保持高位,这里连锁店提供的方便购票机制实在是功不可没。不送票的地方就要消费者先去跑一次,才能保证到时候有票能看到演出。美国的方法是让买票者打电话用信用卡订票,健全的银行信用卡机制决定了订票者不会定了不来--订票后也可以在规定时间段之内打电话取消,但晚了就要付罚金。
台湾便利店的售票机制既帮剧院卖出了许多本来卖不出去的票,购票提成也给便利店增加了一笔连续不断的收入。但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买票极其方便。
"东方好莱坞"、"东方百老汇"之类时常见诸报端,却罕见后续的真实成果。进入 孙惠柱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拉动内需 。在没有百老汇那种"超级剧目"的市场常态中,台湾的演出在一个剧场最多三五场就要收摊或者去跑码头,但整个演艺市场依然十分活跃,不断有新戏推出。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广大的普通消费者日常势久地、心甘情愿地多花点小钱? 去年我在台北艺术大学当了一学期客座教授,虽然其间也经常回来工作,前后加起来毕竟有了三个多月。
本来台北这方面的产品未必比上海多很多,几乎完全没有长演剧目--毕竟人口基数小太多,再好的演出也只能演几场就去全岛巡演,根本没法学百老汇的模式。在我最熟悉的文化市场这一块,特别是演艺业,情况尤其明显。但所有演出有一点是共同的,都要通过链接到所有潜在消费者的高科技手段来做营销。在一个号称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里,这种反常的高消费拉大了贫富差别,反而会压抑大多数人的日常消费,甚至引发社会问题。
当时我还怀疑这说法可能有点超前,未必是美国演艺业的全貌,因为百老汇还是有许多连演多年的取悦全世界游客的戏。这样看来,便利店为普通文化消费者提供的方便,似乎也可以给其它行业同样的启示。
近年来坊间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越来越热,但往往心气太高,眼高手低,老盯着西方的大公司大制作,急着想学来点秘诀,一举搞出几个"大"的文化产品甚至文化企业来。连老外都知道,中国人的消费里最耀眼的大宗是高房价和奢侈品--单价和总额都超过了发达国家,但这可不是值得我们夸耀的。
因此,所谓拉动消费的"困难"常常不是难在老百姓没有需求,而是难在某些行业、企业不愿意想办法为消费者做好服务,提供方便。其实好莱坞、百老汇一统天下还是几十年前大工业时代的产物,进入信息时代以来,它们的模式早已变了,面向全社会的"大众媒体"的广告越来越被个性化的营销所取代。现在看来,她这个说法更适用于遍布各地的普通城市,倒是十分符合台湾的情况--繁荣的演艺市场是所有城市都应该有的,绝不只是纽约和北京上海这些特大型城市的专利。好像我们一直在说,经济要从出口主导转向消费主导,可难就难在怎么来的有效地拉动消费。我们也有了好几个便利店的连锁系统,其中还有台湾来的,上海自己的连锁店也已经相当成熟,但生意似乎还不如我在台湾看到的这么火爆,可能就因为业务范围还没有那么广。这个办法取决于信用制度的全面普及,也许我们一时还搬不过来。
那里的票价普遍比上海便宜,国际顶级院团在最好剧院的最高票价折成人民币才七百,学生和老年人还都可以打折,大量的演出票价在一百甚至三十人民币以下。看演出这种文化消费不同于一般的实体性消费,消费只能是一次性的,花钱买的是不能带回家的"东西",还要提前一段时间去付款。
我们的便利店能不能也和文化市场联起手来,开发一些双赢的长期项目?其实我们的市场上,还有不少普通人的消费需求未能得到满足,消费者面临的不是商家提供的方便,反而是人为制造的不方便--北京高峰时段的出租车就是这样的例子。这个"麻烦"很自然地使得演艺消费比实体性消费远更难以推动。
两岸都常有人问我对台湾的观感,一个强烈的印象是,那里的商家会想方设法为普通人提供一些小方便,不声不响中就拉动了消费,而且是持久的消费。曾来上戏"冬季学院"授课的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营销专家安·特莱茨说,现在的剧场营销已经细化到要针对特定性别、年龄段和收入段的人群来做,每个演出都要突出个性特点,尽量错位竞争。
大家都愿意买票看戏,正因为票价便宜。上海有些剧院也想了办法,电话订票后派人快递上门收钱交票,但这样做成本很高,也为城市交通添堵这多出来的一次付钱之旅,往往就挡住了很多潜在的消费者。曾来上戏"冬季学院"授课的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营销专家安·特莱茨说,现在的剧场营销已经细化到要针对特定性别、年龄段和收入段的人群来做,每个演出都要突出个性特点,尽量错位竞争。
这样看来,便利店为普通文化消费者提供的方便,似乎也可以给其它行业同样的启示。"东方好莱坞"、"东方百老汇"之类时常见诸报端,却罕见后续的真实成果。
在没有百老汇那种"超级剧目"的市场常态中,台湾的演出在一个剧场最多三五场就要收摊或者去跑码头,但整个演艺市场依然十分活跃,不断有新戏推出。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广大的普通消费者日常势久地、心甘情愿地多花点小钱? 去年我在台北艺术大学当了一学期客座教授,虽然其间也经常回来工作,前后加起来毕竟有了三个多月。
其实好莱坞、百老汇一统天下还是几十年前大工业时代的产物,进入信息时代以来,它们的模式早已变了,面向全社会的"大众媒体"的广告越来越被个性化的营销所取代。在一个号称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里,这种反常的高消费拉大了贫富差别,反而会压抑大多数人的日常消费,甚至引发社会问题。
那里的票价普遍比上海便宜,国际顶级院团在最好剧院的最高票价折成人民币才七百,学生和老年人还都可以打折,大量的演出票价在一百甚至三十人民币以下。这个办法取决于信用制度的全面普及,也许我们一时还搬不过来。看演出这种文化消费不同于一般的实体性消费,消费只能是一次性的,花钱买的是不能带回家的"东西",还要提前一段时间去付款。但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买票极其方便。
我们的便利店能不能也和文化市场联起手来,开发一些双赢的长期项目?其实我们的市场上,还有不少普通人的消费需求未能得到满足,消费者面临的不是商家提供的方便,反而是人为制造的不方便--北京高峰时段的出租车就是这样的例子。现在看来,她这个说法更适用于遍布各地的普通城市,倒是十分符合台湾的情况--繁荣的演艺市场是所有城市都应该有的,绝不只是纽约和北京上海这些特大型城市的专利。
两岸都常有人问我对台湾的观感,一个强烈的印象是,那里的商家会想方设法为普通人提供一些小方便,不声不响中就拉动了消费,而且是持久的消费。但基本上没有蹭票的,就是大学里的学生演出也有相当严格的买低价票和获取赠票的规则,人人凭票入场。
台湾便利店的售票机制既帮剧院卖出了许多本来卖不出去的票,购票提成也给便利店增加了一笔连续不断的收入。然而我看到的各类演出卖座都很好--未必是指票房收入特别高,而是指上座率高,包括比较商业和比较小众的。